關於住宿的事,已經懶得抱怨了,一間挑高的房間,外加一台無力的暖氣,寒冷是必然的,真的很慶幸有帶暖暖包。由於鄰近大馬路,半夜還有喧囂聲,還有一輛將音樂放大聲的車子,很故意地停在樓下吵很久,感覺像是台客到了以色列,莫非是「以客」來著?
早上帶著寒意,去餐廳吃5USD的寒冷早餐。帶著還算鮮明的記憶,上午計畫再走一回苦路(Via Dolorosa)。這回依舊是從第一站開始,經過昨天導遊的解說後,這回感覺很不同。又由於是一早出發,遊客尚未聚集,可以一站一站地好好逛。
第一站:耶穌受審處。
第二站:耶穌被鞭打處,那兒已經變成兩座教堂了,分別是受刑教堂(Church of Condemnation)及鞭苔教堂 (Church of Flagellation)。據說真的是被打個半死,然後扛起十字架在不甚平整的石子路上走,因此才會有耶穌摔倒的第三站。
當年的苦路早已埋在地底,因為建築都是逐漸往上加蓋,但是在二、三站之間有個小教堂,裡面可以看到耶穌時代的街道。
路面靠近鏡頭的大石塊,是古早不平整又滑的道路
可以想見當年為何耶穌會一直摔倒
遠方的小石磚是新鋪上的
第四站則是耶穌見到母親瑪麗亞哀傷眼神的地方。就在第三站旁邊,跟第三站一樣,都有浮雕說明該站的故事。
三、四兩站相當接近,上面也都有浮雕述說該站的故事
第三站已變成教堂,而第四站則變為餐廳
第六站是維若妮卡幫耶穌擦汗;據說維若妮卡幫耶穌擦汗後,手帕上竟然印上耶穌的臉容(可能有泥土吧),而成為聖物。
之後經過一連串上坡後,可以抵達耶穌第二次摔倒的第七站。到了第八站,當年在耶路撒冷的婦女們為他嚎啕痛哭,而耶穌在此地安慰她們。在圓形鐵牌『Ⅷ』的下方有個圓孔,據說來朝聖的人會在這兒撫摸禱告。
要走到下一站,並沒有直通的道路,反而要走回頭路,正如之前所說,當年的路早已埋入地下,現在都已經被房子取代,因此得繞一小段路才能抵達。在八、九兩站途中,有一家麵包店,現在也變成熟門路的朝聖者攝影處,原因無他,因為這間麵包店不小心挖到當年的遺跡,只是十四站已成,因此這兒便沒有圓形鐵牌了。
第九站則是耶穌第三回跌倒處,其實,據導遊表示,當年的路如此難走,耶穌又先被打個半死不活,還要扛十字架,路上跌倒何止三次,這三站(3、7、9)只是紀念,事實更加痛苦。為了證明當年的十字架真的很重,本站還有提供遊客體驗的機會----有數個木製十字架,扛起來真的很不輕鬆啊!
之後會經過一扇門,進入某不知名的廣場,再經一扇小門,便可往下穿過某東正教的小教堂,接著便到了聖墓教堂(Church of holy sepulcher)的門口,十到十四站都在裡面。聖墓教堂是如此重要的聖地,因此羅馬天主教、希臘東正教、亞美尼亞教會、衣索匹亞教會、敘利亞教會及埃及柯普特教會均進駐於此。
進到聖墓教堂,會先看到長方形的大石板置於地表,石板上方則吊有燭燈,據說是幫耶穌遺體抹油膏的地方,也因此常會看到信徒將臉貼在石板祈禱。
大地裂開的遺跡
從另一邊的樓梯回到一樓,耶穌十字架雕像正下方有裂開的石頭,這便是傳說中耶穌斷氣時,大地裂開的遺跡,還真的是挺深的。沿著環形步道逆時針走,右手邊會出現往下的石梯,石梯旁有當年十字軍東征時朝聖者刻下的十字記號。繼續往下走,則可見到壯觀的馬賽克畫及講述耶穌故事的壁畫。至於更深的地方,則是當年採礦場的遺跡,也就是髑髏地。
耶穌往生後,信徒將其放入岩石墓穴中,並以大理石擋住墓門,此處為最後的第十四站,只是看不到當年的墓穴,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間聖堂,門口有許多信徒排隊等著進入內堂,進入後也僅能短暫停留,因此我們便沒去湊熱鬧。而導遊昨天帶我們去的類似耶穌埋骨處的洞穴,還比較讓人有想像空間。
最後一站
第十四站周圍有許多小教堂(意即聖墓教堂裡還有許多小空間),便分屬方才講的六大教會,只是規模差很多,據說跟經濟能力大有關係。
離開聖墓教堂不遠,有個金屬做的圓形物,有點像深海潛水人員的上半套裝備,說真的,要不是昨天導遊曾經說過,真的不是很好猜,原來那是防爆的器材,若有疑似爆裂物便可先扔進去,以降低傷亡,嗯!果然是以色列應有的思維啊!
接著轉往北邊,從大馬士革門出舊城,去逛逛背包客群聚的市場,這兒的物價果真便宜許多,其實離舊城區也沒多遠,早知道昨天應該來這兒覓食的。我們在這兒買了飲料便繼續沿著城牆外往東北方走,經過Herod’s Gate後便到了東牆,走一段長下坡之後,走到Lions’ Gate對面,準備開始登橄欖山。可以看到一些教堂跟小雕像,當然也有許多遊客,大部分都看得出是哪團的,有的用小黃帽分別,有的則是同色T恤。於是,我們便跟著那些遊客進入Church of the Tomb of the Virgin Mary(聖母教堂),感覺…很暗,搖曳的燭光更增添神秘的氣氛,而虔誠祈禱的教徒更是絕不缺席的。
之後我們轉往科西馬尼園(Garden of Gethsemane),傳說園內有些橄欖樹活了兩千多年,也就是見證了耶穌受難前最後的禱告,不過這只是傳聞,真實性備受爭議。沒做足功課的我們,不瞭解這被圍欄包圍的花園有何特別,等到我們將周邊的石碑跟告示看完後才知道這是基督徒的聖地啊!座落於科西馬尼園旁的是萬國教堂(Church of all nations,又稱苦惱教堂Church of agony),教堂外牆的畫已經很吸引人了,裡面亦不遑多讓,會稱為萬國教堂是因為建築費是由十六個國家的捐獻集資而成,而苦惱,我猜是裡面的陰暗表達耶穌最後一夜的悲苦吧!祭壇前的大岩塊就是耶穌進城前夕祈禱的所在。
接下來繼續往山上走,經過尤太人的墓園,真的很多墳墓,因為據尤太的傳統,末世時彌賽亞會降臨在橄欖山上,大家都想第一時間復活及面見彌賽亞。走到半山腰,回頭往舊城看去,整個舊城與金頂寺形成美麗的構圖,很多耶路撒冷的明信片都是在橄欖山取景。
繼續往上走,橄欖山上的教堂太多了,多數都只有觀賞而未入內,東正教的瑪麗教堂(Church of Mary Magdalene)最誇張,整個是金色的,比金頂寺還閃。另一座有名的教堂----昇天教堂(Church of the Ascension),據說只要往山頂走便可抵達,但這對兩個路痴有些困難,也許是無緣吧!一不小心繞到了主泣經堂(Dominus Flevit),在這兒又遇到那兩個日本人,嗯!與昇天教堂相比,我們跟他們比較有緣。之後從另一條路下山,途經科西馬尼園,哈!人更多了,早點進去是對的。
走到旅社附近,實在想不到要吃什麼,想到Jaffa Gate外有一些小販,便到那兒買了個圓圈麵包(5NIS),挺夠份量的,還附一些草綠色的香料粉,另外,熱愛玉米的愛妻,也沒有放過品嚐以色列水煮玉米的機會(10NIS),偏黃色,大概是台灣的三分之二支吧!我們趕緊帶回旅社享用,麵包口感不錯,加上香料粉(吃起來像是胡椒又像是咖哩)滋味更是特別,至於玉米,就比較沒有味道了。
在房間裡休息了一會兒,便改從Jaffa Gate出城,往北從外圍走向Damascus Gate,城外有寬廣的休憩空間,配合著步道,走起來不會覺得擁擠,跟城內差很多,只是旁邊的馬路太熱鬧些,車子多,空氣就不會好。等我們走到Damascus Gate,門前的廣場已經擠滿了小販與人潮,雖然昨天早已見過這景象,但還是會令人訝異。在這兒將沒剩多少錢的電話卡換成向家人報平安的時間,接下來便往門前廣場對面前進。
該廣場因為有兩間背包客推薦的便宜旅社:New Palm Hostel以及Faisal Youth Hostel(其實這兩家根本就在隔壁,樓下有水果攤,十分顯眼),因此有許多異國觀光客在此聚集,當然,有人群就有小販,我們在這兒買了份袋餅包串燒(那袋餅應該就是Pita吧!),有點沙威瑪的感覺,可能是炭烤的關係吧!很香很好吃呢!而且價格十分友善,才10NIS耶!(等於80NT,這樣的路邊攤在台灣還是很貴)
奇怪?怎麼彷彿有人呼喚我們的感覺,在這兒有認識的人?不可能吧?原來是昨天遇到的中國人(少了一個)以及導遊,他們在某餐廳的露天座位用餐。相互招呼並聊了一下,交換今日遊覽心得,又各自分道揚鑣。
後來在這廣場又買了半公斤的小橘子(3NIS/kg),似乎有被算貴的感覺,但在這兒你跟錢認真就輸了,不但脾氣輸掉,玩興也會賠上去,只是,後來吃的時候才知道,這堆橘子還有幾粒是爛的好樣的。此外,還買了杯石榴汁,嗯!觀光客就是要被坑,一小杯竟要價15NIS,怎麼跟昨天都不一樣,喝起來是挺特別,酸酸澀澀的。回程又到處亂逛,買了些紀念品便回旅社休息了,明天還要早起呢!
壯觀的香料金字塔
重點提示:
1. 要買紀念品或是解決民生問題,盡量到Damascus Gate外,這是舊城區周邊最划算的地方。
2. 要到金頂寺,請查明開放時間。
3. 橄欖山上的教堂眾多,因山路的坡度很陡,最好先規劃好參觀路線,以免浪費體力。
4. 要好好地走苦路十四站,太晚出門會遇到人潮,太早很多教堂還沒開(大概都要過九時),要抓好時間免得掃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